
案例类别:亲子关系 咨询次数:1次 运用的技术:家庭治疗、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简述 爷爷奶奶自述:孙子,17岁,高二学生。半个月前,突然不肯去上学,原因不得而知。家长很愤怒,批评指责和要求孩子必须回校去,可是,孩子反而更不听话,一直没有回家,天天住在同学家,在外面上网吧,玩游戏。爷爷奶奶很焦虑,不知如何是好。 据了解,孩子3岁时,爸爸妈妈就分开了,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,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,几乎没有心灵沟通。初中的时候成绩挺好,到了高中,说是压力太大,调到另外的学校,从此,学习方面自我放松,沉浸手机,网络。 当问到孩子情绪怎样,奶奶说感觉孩子还挺开心,没有压抑感。 爷爷奶奶的咨询期待是: 1、希望咨询师对孩子进行辅导。 2、如何治理孩子不回家问题,是否可以断掉孩子的零花钱,让他不得不回家? 咨询经过 分析案例的原因,找到问题的根源,给出怎样的解决办法? 一,调整咨询期待,共商咨询目标,缓解家长的焦虑。 希望孩子好好上学,安心成长,是情理之中。这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。 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表现呢?真的是孩子有错吗?值得家长反思。 家长为什么会生气,愤怒,继而指责与批评?是什么样的观念和想法导致的? 因为都认为孩子应该听话,应该上学,否则就是错的。这样的要求和信念真的合理吗? 家长没有办法觉察到这一点,怎么就不合理了呢?难道孩子可以不上学? 无法觉察自己的信念,这是导致烦恼的关键所在。 二,分析导致孩子行为结果的原因。 孩子的行为,只是一个症状,比较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,但行为背后内在的原因,爷爷奶奶,爸爸妈妈都没有足够的重视。 这十几年来,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?可能没人能懂。 父母的婚姻形式不是问题,离婚也不是错误,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,才是决定因素。 亲子关系是麻木的,孩子的心就是关闭的。 家里经济条件很好,但孩子的心灵一直处于缺爱的状态,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。当青春期来临,当情绪躁动,当心里委屈,他会如何处理?要么向内,自我攻击,要么向外,寻求释放。 他需要回避校园,因为那太压抑了。他不想回家,那里无人懂我。他想上网,在这个虚幻的世界,他可以填补内心的空洞,自尊,成就,朋友补,皆可满足。 17岁,不再是无力反抗的小小孩,所以,面对家长的批判,他不愿意了,他不服气了,就开始动用自己的力量,与家长对抗。“你们未曾爱我,那就不要管我!” 亲子关系再度恶化,矛盾升级,步入恶劣循环。 三,引导家长找到解决的思路。 邀请爸妈,所有家长,开始自我觉察的第一步,是什么惹脑了自己? 有哪些是属于家长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? 父母主动打破僵局,有效地道歉,走入孩子的内心,多点认同,重建融洽的亲子关系。 做好孩子的榜样,不再简单粗暴处理情绪,多点商量,陪伴孩子一起解决他成长中的烦恼烦,一起寻求更科学的方式替代上网游戏的消谴放松。 经验感想 心理咨询的过程,就是陪伴来访者看见与自省的过程。 当家长看见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有关时,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, 然后,改变自己,影响孩子。